美育之花绽校园 劳动之光映初心
来源: 时间:2025-05-09 15:23:06 点击:28次在劳动节即将来临的春日里,一场以"花"为媒的活动在校园悄然绽放。4月27日,金融街少年宫的花艺教师团队走进三里河第三小学,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花艺活动。活动以"东西方花艺文化赏析—创意插花实践—致敬校园劳动者"为主线,让学生在指尖花艺中感受传统美学的浸润,在献花致意中领悟劳动价值的真谛,为春日校园注入温暖而明亮的教育力量。
“插花艺术在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文明积淀,从春秋战国的雏形到明代的理论巅峰,始终与诗词书画共生共长。”教师的讲解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:从隋唐宫廷的雅致瓶花,到宋代文人"点茶、焚香、插花、挂画"的生活美学,再到明代《瓶花谱》《瓶史》等理论典籍的问世,系统梳理了中国插花艺术"以花传意、以器载道"的发展脉络。特别提及中国花艺对日本花道的启蒙作用——公元6世纪日本僧人小野妹子引入中国供花文化,创立"池坊"流派,历经千年演变形成"池坊""小原流""草月流"等体系,至今仍延续着"华道"的文化基因,让学生在文化输出与传承的故事中增强文化自信。
对比东方的写意精神,西方花艺以"点线面构成""几何造型""色彩碰撞"为核心特征。教师通过展示L形、S形、瀑布形等经典花型图片,解析其对称均衡的构图原理与浓艳明快的用色逻辑。"西方花艺如同立体的油画,通过块状花材的主调、线状花材的骨架、点状花材的点缀,构建出充满张力的视觉盛宴。"这种直观的美学对比,让学生理解不同文明对"美"的多元诠释,拓宽艺术认知维度。
文化学习之后,期待已久的插花实践环节正式开启。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,化身"小花艺师",将美学知识转化为艺术表达。
金融街少年宫的老师们早早为大家准备好丰富多样的花材,包括绣球,小菊,洋甘菊,翠菊。同学们围坐在摆放着花材和工具的桌前,眼神中满是兴奋与好奇。老师首先示范了花束制作的基本技巧,从使用工具进行修剪花材,到进行组合搭配。“大家看,绣球作为主花材,能奠定花束的整体风格,小菊、洋甘菊,翠菊可以用来填充空隙,让花束更饱满。”老师一边讲解,一边熟练地将花材拿在手中比划。
同学们认真聆听后,纷纷开始动手尝试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绣球,轻轻摘掉多余的叶子,按照老师教的方法,将其作为中心花材插入花泥或握在手中。接着,大家开始搭配小菊等花朵。这些小巧玲珑的花朵,在同学们的巧手下,被巧妙地分布在绣球周围,填补着空隙,让花束逐渐变得丰满起来。遇到问题时,老师们及时上前指导,帮助同学们调整花材的位置、角度,让花束更加美观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束束独具匠心的花束在同学们手中诞生。每一束花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创意和心血,它们或色彩明快,或清新淡雅,颜色各异却同样饱含着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。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随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将这份亲手制作的美好献给学校的保洁、食堂工作人员、保安等最美劳动者,开展一场以花致谢,献给劳动者的"美育答卷"。
当最后一束鲜花递到校园最美劳动者手中时,校园里弥漫着温暖与感动的气息。此次以花为媒的活动,无疑是一场生动且深刻的“大美育”实践。它打破了美育仅存于课堂的局限,跨越了劳动教育只重技能训练的边界,在学生心底悄然种下“以美育人、以劳树德”的种子。从花艺文化知识的传授,到学生与劳动者之间情感共鸣的达成;从对劳动意义的认知理解,到以献花行动实现实践认同的升华,教育真正触及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。
金融街少年宫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持续整合本宫丰富资源,携手更多学校,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涵深刻的美育浸润教育活动。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向美而行的成长之路,培育出更多眼中有美、心中有爱、手上有技、脚下有力的时代新人,让教育的光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