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0527“当大运河遇到中轴线”—北京中轴线玉河故道活动
来源: 时间:2023-05-27 16:36:54 点击:1451次“梅子黄时雨又晴,春衫未脱暑犹轻”,2023年5月27日在京城的微风细雨之中,金融街少年宫“北京中轴线”系列活动进行了本学期最后一站研学,来到了中轴线北端,京杭大运河的终点,探寻澄清闸与大运河的历史。
虽然当天北京迎来了降雨,但是丝毫没有降低队员们对探寻中轴线活动的热爱之情,大家顶风冒雨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的澄清下闸,延续对北京中轴线的探访。
澄清闸是元代著名水利工程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,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利建筑。该闸初名海子闸,分上、中、下三道闸口,元代元贞元年经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“澄清闸”,后将其木制结构改为石材重建,起着调节河道水流,控制水位的作用。
2016年,北京市对此段河道进行了考古发掘,沉睡了多年的古河道,再换新颜。通过考古发现,目前此段河道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闸口、闸墙、闸槽石、河底石等构建。古人为了减少河底渗漏造成的水量流失,特地在河底铺设了由大块石料构筑的河底石,不同河底石之间又用银锭锁进行固定和链接,确保了河底石牢固、稳定,在防止水量流失的同时,确保了行船的安全。
探访小队在史老师和王老师的带领下,冒雨从澄清下闸沿玉河而上。史老师在大运河浮雕前,为大家讲解了大运河的沿途重要节点城市和主要的景点,进一步丰富了探访小队对于京杭大运河的认识。
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(今杭州),北到涿郡(今北京),途经今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四省及天津、北京两市,贯通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主要水源为微山湖,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。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、文化发展与交流,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。杭州的“六和塔”、扬州的“文峰塔”、临清的“舍利砖塔”以及通州的“燃灯塔”,这四座大运河上标志性建筑,不但是往来于运河之上船工的“路标”,更是大运河千年历史的见证。
在史老师带领下,大家进入玉河庵,实地探访了澄清中闸遗址。根据现存遗址,史老师向各位队员提出了一个观察性问题:“澄清中闸和玉河庵哪个在先”?队员们积极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,有人认为是先有闸后有庵,也有的队员认为是先有庵后有闸。史老师提示大家,根据建筑的先后顺序,后建的建筑应该会在早前建筑之上。队员们恍然大悟,玉河庵正是建在澄清中闸东雁翅之上。对照河道的东西雁翅形态,很容易就得到了后建玉河庵的结论。
昔日热闹非凡的漕运码头,经过上百年的风雨变换,今天已经变成了寻常百姓身边的一景;虽然北京城内的玉河已不再承担漕运的功能,但是这样一条静静流淌在我们身边的历史伟大工程,承载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传承。
大运河和中轴线的交汇,让古老的北京历久弥新;大运河和中轴线的传承,让新时代的北京更显年轻光彩。历时半年的中轴线研修活动,虽然要暂告一段落,但对传统和文化的探寻却不会停止,期待九月份,我们的探寻之旅能有更多的发现,更多的收获。